1960年代,關西地方的航空需求逐漸擴大,由於大阪既有的大阪國際機場(伊丹機場)缺乏腹地擴建,興建「關西第2機場」的呼聲孕育而生。1963年,日本首相府內近畿圈整備本部提出的「大阪國際機場擴張整備與第2國際機場建設」計劃獲得內閣會議通過。由於大阪周邊用地吃緊,日本政府決定以填海造地修建機場,並從大阪南港近海、神戶近海、明石近海、淡路島、泉州近海等5個預定地中選出泉州近海為場址。經過5年的填海工程,用了1.8億立方公尺的土方,在原先水深達17~18公尺的大海裡填出了5.11平方公里的機場用地。
機場第1期工程建有1條3500公尺長的跑道,航廈主要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.皮亞諾(Renzo Piano)和日本建築師岡部憲明設計。另外,還有其多位著名的建築師、工程師參與設計,採用玻璃和金屬的高科技派建築風格,長度達1.5公里。
機場快速鐵路可以把乘客直接從機場送到大阪市內。機場的建設費用高達1.45萬億日元,當時約合120億美元。不過,仍低於香港國際機場200億美元的造價。機場剛建成時,引來建築界和工程界無數讚譽,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甚至稱其為「新世紀的豐碑」。1993年並建立關西國際機場發電中心,是一座火力發電廠,負責對機場島供電。
但由於大阪灣海底的地質條件不佳,是很厚的淤泥,機場從建設之日起就一直在不停的沉降之中。目前,機場所在的人工島已經下陷了10多厘米。從機場營業之初,營運單位就不得不花費2700億日元用於維修和在地下室內建造1堵水泥牆以防海水滲入,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止營運單位繼續建設的信心。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,關西機場於1996年開始第2期工程,透過填海把人工島面積擴大到1300公頃,以興建第2條跑道及第2航廈。目前,機場第2條4000公尺長的跑道(6L/24R跑道)已經於2007年8月2日開始運作,為日本第2條4000公尺長的跑道,原有的3500公尺跑道(6R/24L跑道)成為副跑道。
2012年10月28日,第2航站樓啟用,此航廈為日本首座專供廉價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站樓。
關西國際機場最初的建設與運作,是由日本政府出資於1984年10月1日設立的「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」負責。為了統合關空、伊丹這兩座大阪聯外機場的管理工作,日本政府在2012年4月1日成立新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(簡稱「新關空會社」)來接手營運,原有的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改組為新關空會社的子公司「關西國際空港土地保有」。
機場第1期工程建有1條3500公尺長的跑道,航廈主要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.皮亞諾(Renzo Piano)和日本建築師岡部憲明設計。另外,還有其多位著名的建築師、工程師參與設計,採用玻璃和金屬的高科技派建築風格,長度達1.5公里。
機場快速鐵路可以把乘客直接從機場送到大阪市內。機場的建設費用高達1.45萬億日元,當時約合120億美元。不過,仍低於香港國際機場200億美元的造價。機場剛建成時,引來建築界和工程界無數讚譽,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甚至稱其為「新世紀的豐碑」。1993年並建立關西國際機場發電中心,是一座火力發電廠,負責對機場島供電。
但由於大阪灣海底的地質條件不佳,是很厚的淤泥,機場從建設之日起就一直在不停的沉降之中。目前,機場所在的人工島已經下陷了10多厘米。從機場營業之初,營運單位就不得不花費2700億日元用於維修和在地下室內建造1堵水泥牆以防海水滲入,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止營運單位繼續建設的信心。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,關西機場於1996年開始第2期工程,透過填海把人工島面積擴大到1300公頃,以興建第2條跑道及第2航廈。目前,機場第2條4000公尺長的跑道(6L/24R跑道)已經於2007年8月2日開始運作,為日本第2條4000公尺長的跑道,原有的3500公尺跑道(6R/24L跑道)成為副跑道。
2012年10月28日,第2航站樓啟用,此航廈為日本首座專供廉價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站樓。
關西國際機場最初的建設與運作,是由日本政府出資於1984年10月1日設立的「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」負責。為了統合關空、伊丹這兩座大阪聯外機場的管理工作,日本政府在2012年4月1日成立新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(簡稱「新關空會社」)來接手營運,原有的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改組為新關空會社的子公司「關西國際空港土地保有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