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論:高捷困窘 南台灣經濟凋敝的病徵

2010031810:12


評論員 林淑玲

台灣目前有兩個捷運路網,台北捷運生意興隆,單日運量約130萬人次;高雄捷運慘淡經營,日運量不到15萬人次,經營2年虧掉近新台幣50億元,已瀕臨破產。採BOT興建的高捷會走到今天的地步,可謂先天不良,後天失調,弊案連連造價昂貴,地方景氣又低迷不振,馬政府這回如果不出手協助,倒閉是遲早的事。

高雄捷運營運有多慘,看高捷公司公布的最新數字最準確,運量最低的青埔站,平均日運量只有區區500人次,運量最高的高雄火車站也只有1萬2千人次;反觀台北捷運,運量最高的台北車站已接近30萬人次,運量最低的小車站至少有數千人進出。在台北搭捷運,尖峰時間人擠人,高雄捷運大部分時候都是空蕩蕩,形成強烈對比。

高捷何以虧損,除了興建過程人謀不臧,造價高昂,最關鍵還是運量不足,難以支撐龐大的營運成本。高捷現在只有兩條路線,大部分地方捷運都到不了,號召力低,且高雄大眾運輸本來就不發達,道路寬敞少塞車,當地人大多自己開車或騎摩托車代步。騎摩托車又比搭捷運便宜又方便,滿街摩托車是南台灣特有的文化。

搭公車、捷運的人少,大眾運輸系統發展不起來,也反映了地方經濟凋敝,商業活動缺乏動力。高捷瀕臨破產,正是南台灣經濟的病徵,高雄市總人口只有150多萬人,因外來投資很少,就業機會不多,景氣甚差。即使是百貨鬧區,人也不多,和台北市形成很大落差,高雄市的房地產價格大約是台北市的五分之一,當地人紛紛抱屈,也是無可奈何的事。

一位國民黨籍台南市議員曾私下舉了他“投資高雄”的慘痛經驗向媒體抱怨,他10多年前在高雄花了新台幣600萬元買了一套辦公樓出租,交了10多年房貸,經常租不出去,前幾年忍痛拋掉,只賣到200多萬元,損失慘重。高雄市許多二手房一坪只要5萬元上下,便宜到驚人,還是不容易脫手,沿街待租、待售的紙條讓人怵目驚心。

南台灣長期民進黨執政,扁政府以“平衡南北差距”為由在高雄投入大筆建設,馬政府為爭取南部綠色選票,對南台灣也從未怠慢。但這些資源來到地方,都只有在內部打轉,缺乏從外面引進活水,愛河整治得再美、元宵燈會辦得再好、煙花放得璀燦無比、爭取到世界運動會,還是引不進外面的資金,最近又說要花新台幣50億元建流行音樂中心。現在高雄商家最期待的就是陸客,市政府卻不積極,讓業者急得跳腳。

位於高雄市的高雄港曾長期位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3大港,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,2008年已正式跌出前10名,受影響的產業和就業人口無數。高雄港排名節節退後,就像高雄捷運瀕臨倒閉一樣,都反映出南台灣被民進黨“鎖國”思維禁錮,地方競爭力一蹶不振的困窘。不過,綠營政治人物很會宣傳,長期以各種絢爛的活動創造出表象的榮景,但high完清醒後,什麼也沒留下。

民進黨反對ECFA,高雄就是一面鏡子。在扁政府自我封閉打壓兩岸交流的時代,台北市至少是政經中心,本地、外地的投資都多,影響沒那麼大,受創最嚴重的反而是民進黨執政的南部縣市。高雄市由於與台北市並列南北雙都,對比強烈,一個150多萬人口的城市竟然養不活二條捷運線,民進黨難辭其咎。